林木种苗花卉网
综合信息
作者:采薇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0日
浏览量:600次
【采薇专栏】《中国插花历史研究》未出先“火”,七大观点或许颠覆你的认知

历时十年的《中国插花历史研究》未出先“火”——出版社的新书还没上架,预售期就已经热卖一千多本。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直播群,在广大传统插花研习者中,这本书的呼声甚高。毕竟,它倾注了易花道创始人万宏十年的插花理论研究,对当今传统插花界来说,是特别珍贵的一次文化脉络的梳理。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753.jpg

对于从一开始就关注这本书的记者来说,在此很高兴为读者们做一次深入访谈——请万宏老师解读《中国插花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部分。
记者:您是出于何种考虑撰写《中国插花历史研究》这本书的?翻阅了多少相关资料?都涉及哪些领域?

万宏:我的插花启蒙老师三浦友馨,在1991年我刚入插花之门时,就告诉我日本插花源自中国。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搜集有关中国插花的资料,下决心要写一本中国插花历史研究的书,因为不搞清楚中国插花的文化发展、历史沿革、造型演变,就无法建立起完整、科学的中国插花理论体系。

2012年,我放下手上所有的商业项目,开始中国插花的教育工作,从那时起就着手写作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遇到新问题,就查找、翻看各种资料。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更多的新问题,于是查找的资料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方向涉及艺术史、绘画史、铸造史、陶瓷史、宗教史、园艺史、家具史、文字史、考古、历法等众多领域,具体查找了多少资料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对我来说,写作这本书是一个艰苦却饶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我在得到非常大的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建立起了强大的自信心。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03.jpg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08.jpg

记者:您是如何考虑这本书的脉络大纲的,其中有哪几部分是重点?

万宏:首先要感谢黄永川先生,他的《中国插花史研究》一书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框架。

一本史料研究的书,重要的是确定历史研究的起点。因为中国插花对容器非常重视,而器物的历史必须从新石器时期的古陶器开始研究,这样就确定了从陶器时代开始这一起点。这一起点也影响到花文化产生的根源。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14.png

写作中有七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自东汉末年至唐代,为什么中国插花造型像极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何式插花?难道中国插花真的是从印度传入的?

二、为什么明代插花与唐代插花有那么大的不同?宋代插花是怎样发展的?在宋代、元代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插花到底经历了什么?

三、明代插花及插花著作的历史地位到底是怎样的?

在以往所学的知识里,明代插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其它文化艺术领域,宋代以后,中国文化艺术出现了雅文化大衰退、俗文化大发展的过程,这使得宋文化成为中国汉民族雅文化的最高峰,而同属汉民族雅文化的插花艺术却与这个发展进程不一致,原因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19.png

四、为什么曾经兴盛于唐代和唐以前的对称式几何造型的插花,我们今天对此缺乏了解?这是否提示我们中国插花历史上出现过传承的断代?如果出现过断代,造成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五、我学习插花是从日本池坊花道开始的,这个问题和我的经历有关——众所周知,日本花道源于中国的佛前供花,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绵延一千多年,即使在两国闭关锁国的时代,这种文化交流在民间也一直不曾间断。我们相信在插花艺术方面的交流也是这样。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和日本的插花到底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研究日本插花对研究中国插花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么意义在哪里?

六、佛教插花在中国插花历史上曾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看到今天的佛教插花为什么毫无规制可言?佛教插花的历史发展脉络到底是怎样的?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24.png

七、这个问题是我写书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的:中国插花应该怎样划分历史阶段?以朝代更替作为中国插花历史划分是否合适?有没有什么事件或作品可以作为划分的标志?各个历史阶段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对我研究和构建中国插花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以六大容器划分中国插花的形式是否最为恰当?中国插花的容器选择是否有规制等。这些问题对我们建立中国插花的创作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技术性意义。
记者: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您在这本书中都提到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

万宏: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观点,也许能给中国插花的研究者一些启发。

比如,宋代才是中国插花的巅峰,而明代插花虽然在某些地方有所发展,但总体看来,明代的中国插花已经走向衰落。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30.png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38.png


依据有下面几点:首先,宋代插花远比明代种类多样、造型丰富。宋代延续和发展了唐代的宗教插花,将宫廷插花推向极致,创造性地开创了文人插花风格,在世俗插花方面也创立了影响近千年的独特形式;在插花文化方面,宋代插花对植物风情、气质的细心揣摩,创造了中国插花细腻隽永的艺术特征;在花材植物保养方面,宋代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总之,宋代插花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中国插花集大成的时代。与之相较,明代插花造型的变化明显减少,宗教插花、宫廷插花都已严重衰败甚至断代。而对于花器、花材搭配的各种理解与讲究,明代已比宋代退化。在很多领域里,明代插花似乎就是在吃宋代的老本,比如明代的几部插花专著中,所记载的插花容器大多数是瓶类容器,而且除了铜、瓷,其它类型几乎不提,但是在宋代、唐代的资料里可以看到,鼎、盘、篮、罐、碗等各种造型的容器,以及玻璃、竹编等不同材质的容器。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42.png

再比如对明代插花专著的认知,明代插花著作主要阐述宋代已有的插花理论,可以说是将散落的宋代插花理论进行了整理,其中创建并不算很多,尤其大方面的创建几乎没有,而且对文人插花以外的插花类别几乎忽视不见。
这些观点的提出貌似惊人,但实际是我以大量的文字和绘画资料为依据、认真研究得来的。而我在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体会是,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为原则,放下固有观念,依据事实去推导结果,这也是我成书时最大的收获。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47.png

记者:在成书的过程中,您是否也是在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没有难忘的瓶颈期,是如何度过的?

万宏:有很多瓶颈,有时候一个问题会困扰我几个月甚至一年。比如对佛教插花的研究,一直对为什么佛教插花与欧洲古典插花有着如此相似的特征,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次看到“旦”这个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时豁然开朗,产生了大胆的假设,而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证实并坚定了这种假设——中国佛教插花的造型源自对佛教形象的模仿,这与西方插花的几何造型其实完全不同。
在一次一次突破这些瓶颈之后,我的脑海中,中国插花的历史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和连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呈现解构重排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从起意到完成,近乎重写的文字调整有五六次之多,在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时间才得以最后成书。

微信图片_20201010081852.png

记者:您觉得这本书的问世,是否会对当今传统插花界产生一定影响?新观点的提出,您担心会有大范围的争鸣吗?

万宏:我只要做到将我的研究和思考传递给大家,就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至于它有没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要交给时间去判断。

是否会产生争议甚至是不同观点的论战,我并没有太多考虑。我以为,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只要是为了中国插花的发展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如果其他研究者观点正确,论据、证据科学、合理、充分,即使推翻我的观点也可以完全接受,理论正是在这种科学的争论过程中发展的。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推动自己热爱的中国插花的发展,学术的争论甚至对自己观点的否定,都可以开心面对。

拿到样书后,我其实还是感觉有很多遗憾,我非常缺乏这样大部头书籍的写作经验,即使几易书稿,还是觉得很多观点表达得不充分,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做阐述,也很期待大家的意见。


文章来源:中国花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