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花卉网
技术共享
作者:高陵区中心苗圃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2日
浏览量:783次
如何防控红火蚁

一、红火蚁形态特征

红火蚁隶属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红火蚁的卵、幼虫及蛹均为乳白色,成虫呈红褐色或黑褐色。

卵为圆形至椭圆形,直径为0.2~0.3mm,幼虫、蛹的虫体柔软,幼虫没有足不能移动,蛹的形态与成虫的形态极为相似。

成虫分雌、雄繁殖蚁,蚁后和工蚁。工蚁无生殖能力,负责防御、搬运、饲喂等工作。

工蚁:体长2.5~6.0mm。头、胸、触角及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部第2、3节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呈方形。复眼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10节。前胸背板前端隆起,胸腹连接处有2个腹柄结,第一结节呈扁锥状,第二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生殖蚁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胸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雌蚁交配后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二、红火蚁的发生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1918年入侵美国。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红火蚁不断传播扩散,现已在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红火蚁于2003年10月传入我国台湾桃园地区,2004年9月在广东省湛江吴川市发现红火蚁危害,截至2021年4月15日,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448个县(市、区),在农业生产田块、农村生活区、城市公园绿地、园林绿化带、公路绿化带、林地边缘及其他公共地带均有发生。

三、危害特点

红火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农林牧业生产、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影响与破坏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等方面。

■ 1.威胁人体健康

红火蚁毒液毒性较高,人被红火蚁叮蜇后,轻者产生灼痛感,伤处出现脓泡并留下长期疤痕,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危害人类健康。


■ 2.破坏生态平衡和降低生物多样性

在红火蚁入侵到的地区,红火蚁排挤本地同类近似物种,捕食其他无脊椎动物,降低单位面积内的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 3.危害农林业生产及破坏公共设施

红火蚁可直接取食并破坏植物种子、果实、幼芽、嫩茎和根部,造成经济损失。在农田或牧场建巢形成的巨大土(蚁)丘,给耕作、收割等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同时也可破坏灌溉系统;此外红火蚁喜欢在户外电子设备、公园草坪、农田沟渠和堤坝中筑巢,对电子通讯设备、水电工程、城市公园和建筑等公共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危害公共安全。

四、发生规律及传播途径

红火蚁为地栖型生物,每年5—10月是红火蚁发生的高峰期,其觅食的土壤表面温度范围为12-51℃,在气温高于21℃时,觅食活动较频繁,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6-30℃。

成熟的蚁群一年能产生4000~6000头有翅生殖蚁。有翅生殖蚁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婚飞活动。交配行为可能发生在90~300m的高空,一般交配1次。交配后的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则随风飞行,寻找地点筑新巢。

红火蚁的传播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自然扩散方式主要包括爬行、飞行、水流扩散,人为扩散方式为随带土的花卉、苗木、草坪等调运传播,随土壤、垃圾、包装物等传播。

五、防控方法

■ 1.严格检疫

 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带土植物、草皮、土壤、农家肥、干草、作物秸秆、运土工具、设备等,防止红火蚁外传。

■ 2.控制生境

就地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和杂草,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危害的环境。

■ 3.化学防控

在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普遍撒施饵剂与应用饵剂+粉剂灭治单个蚁巢相结合的两段两步法开展防治。

(1)饵剂诱杀法

饵剂使用条件一般要求天气晴朗或者多云的白天、夜晚,气温20℃~34℃、地面干燥、6小时内无降雨的条件下可施用饵剂。施药时尽量选择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

在距离蚁巢30~50 cm处点状或环状撒施饵剂,或者在诱饵诱集到工蚁的地点点状撒施饵剂。饵剂用量应根据制剂使用说明和蚁巢大小确定,一般直径在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的蚁巢分别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撒施饵剂时要覆盖发生区的所有地点。处理较小面积区域时可直接用手(穿戴塑胶或橡皮手套)撒施,处理普遍发生区可使用撒播器械或植保无人机采取大范围撒施饵剂方法,开展全面防控。饵剂的用量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的工蚁密度和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在使用饵剂防治红火蚁后,经防治效果评估,对仍有活蚁巢分布或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处理活蚁巢时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2) 喷粉法防控

 在喷粉法防治前应先在蚁巢外环施药粉,然后充分破坏蚁巢,使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于或喷施到工蚁身上,通过带药工蚁与其他蚂蚁之间的接触来传递药物,进而灭杀全巢。

施药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在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的蚁巢分别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防治小结:

大面积地控制红火蚁应用毒饵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红火蚁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是为了充分利用毒饵防控的彻底性与粉剂触杀的快速性相结合的优点,在红火蚁的控制上推荐使用两步法:首先用毒饵进行大面积处理,然后再用触杀性杀虫剂将残余的蚁丘个别处理。禁止使用药剂灌巢的防控策略。

要求务必按照使用说明规范,把握防控关键时期,科学安全用药,避免因方法不当导致的疫情扩散风险。

在药剂选用上,推广使用正规登记、低毒高效、安全低残留、高质量的正规饵剂和粉剂。杜绝使用禁用、限用农药。

六、红火蚁的防治药剂介绍

1、卡利斩®—饵剂(有效成分:氟蚁腙)

卡利斩®(氟蚁腙)对红火蚁有缓慢的胃毒作用,主要通过破坏红火蚁细胞所产生的能量来致死,几乎无触杀活性,对红火蚁的灭杀作用还可通过排泄物和虫尸传递。

此外,氟蚁腙能显著降低工蚁的聚集、抓附和行走能力。这种影响会降低工蚁对食物的发现率和回巢率,抑制红火蚁工蚁的野外生存能力,最终影响整个蚁群的生存发展。红火蚁行动能力减弱,不仅能降低其抵抗不良环境和寻找食物的能力,也能够降低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同时,卡利斩(氟蚁腙)能杀死蚁巢中的蚁后,但不能将较大蚁巢中所有的工蚁杀死,因此,评价卡利斩氟蚁腙的药效不能用完全将红火蚁杀死为指标,而是用估计蚁巢工蚁的数量加之有无幼蚁来确定一个种群指数,缺乏幼蚁表明种群中没有能繁殖的蚁后。这种群指数方法是一种标准的红火蚁种群的评价方法,自从 1982 年以来,已经被美国农业部和其他研究者所采用。

2、标捍®—粉剂(有效成分:茚虫威)

标捍®(茚虫威)是钠粒子通道抑制剂。主要是阻断害虫神经细胞中的钠离子通道, 使神经细胞丧失功能, 导致靶标害虫麻痹、协调差, 最终死亡。

药剂通过触杀和摄食进入虫体, 0-4 小时内昆虫即停止取食, 因麻痹、协调能力下降, 故大大降低其危害性, 一般在药后 4~48 小时内麻痹致死, 对各龄期幼虫都有效。

红火蚁从接触到或食用含有茚虫威的药剂到其死亡会有一段时间,但害虫此时已基本停止对危害, 即使此时害虫不死,其也没有对其他生物的威胁作用。

由于茚虫威具有较好的亲脂性, 仅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虽没有内吸活性, 但具有较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撒施后遇雨,药性不会减退。

大面积地控制红火蚁应用毒饵是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毒饵可以将红火蚁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为了充分利用毒饵和触杀性杀虫剂的优点,在红火蚁的控制上推荐使用两步法:首先用毒饵进行大面积处理,然后再用触杀性杀虫剂将残余的蚁丘个别处理。这是因为,工蚁收集毒饵并把它传播到整个蚁巢需要一定的时间。

温馨提示:

本文所述试验结果为相关技术人员在特定条件下试验所得,鉴于用药习惯差异以及植物品种、季节、管理水平等对药效的影响,可能会存在配方及用药量差异,为保证效果,应先小面积试用成功后再大面积的应用。具体使用技术请咨询相关技术人员。

(转自园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