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花卉网
综合信息
作者:西安林木种苗网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6日
浏览量:602次
“绿肥黄瘦”!三秦大地以绿色姿态喜迎盛会

新华社西安9月14日电(记者姜辰蓉、李华)9月15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陕西西安开幕。三秦大地,这个人们印象里植被稀少、黄土飞扬的地方,通过持续多年的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早已颠覆人们的历史印象,正以“绿肥黄瘦”的新面貌迎接这一体育盛会。

7月17日,残奥会冠军翟翔(左)与奥运会冠军郭文珺共同采集圣火。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绿色延安“映”圣火

7月17日,革命圣地延安迎来全运圣火。这座曾向全国“撒”下革命火种、又迎来体育圣火的城市,早已热潮涌动。这座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断言“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城市,如今满目苍翠,迎来绿色希望。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黄土高原开启蝶变之旅。20年时光荏苒,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延安人克服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等困难,把树木种满了山坡。

如今漫步在延安的树林中,时常会发现同一片林子中的树木高低错落,粗细不一。一心想把村子周围光秃秃的山都变成林海,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全是绿色。从这里望得见的这些山,都是我们村里的。山上的林子,都是我们村民一棵一棵栽起来的。”

青山拱卫,宝塔巍巍。在圣火燃起的广场上,人们打起腰鼓,震天的声响、欢快的步伐,满盈着对全运盛会的期盼。四周层林叠翠,风沙俱净。


无人机拍摄的延安市宝塔山(右下)与摘星楼。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经过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遥感监测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8年的81.3%,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革命圣地延安发生了一场由黄到绿的巨大而深刻的转变。

治沙“火炬”代代传

8月24日,“七一勋章”获得者、治沙英雄石光银在陕西榆林市接过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火炬,成为圣火在榆林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陕西省最北的地级市。历史上曾被无尽的风沙困扰,粮田被埋、房屋被压,许多人流离失所。

为改变当地生态,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随后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一时间,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四十多年的石光银,正是其中一员。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从治沙“旗手”到全运会“火炬手”,高擎火炬的石光银,再次迎来人生的荣耀时刻。 “我从事了一辈子治沙工作,现在陕北的治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辛劳换来的。我作为一名火炬手感到很光荣,未来会继续用防沙治沙的决心,让榆林的山更绿、水更清。”他说。

毛乌素沙漠南缘“人进沙退”,一代代治沙英雄功不可没。如今,行走在“驼城”榆林,明沙已经难觅踪影。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4.8%,陕西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出绿色奇迹。

“秦岭四宝”送吉祥

徜徉在西安街头,第十四届全运会吉祥物活泼灵动的卡通形象随处可见,喜迎八方来客。吉祥物“朱朱”“熊熊”“羚羚”和“金金”,以陕西独有的“秦岭四宝”为创意原型。

“秦岭四宝”是生活在秦岭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秦岭有“世界生物基因库”之称,这里是2000多种野生植物和4000多种动物栖息的家园。随着陕西全省生态好转,各类动物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好,以“秦岭四宝”为代表的珍稀动物不断“添丁进口”“家族兴旺”。

近年来,陕西省在探索山脉保护的“秦岭模式”中,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秦岭四宝”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憨态可掬的秦岭大熊猫。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据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达345只,增幅、密度均居全国首位。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种群数量由1981年发现的7只,壮大到目前的7000余只。羚牛数量近5000头,金丝猴数量超过5000只。

随着植被增加、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陕北绝迹多年的野鸳鸯、环颈雉等候鸟,再次归来;原麝、黑鹳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重现山林之间。

根据测算,在陕西省延安市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数量达到110只左右,是迄今我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华北豹区域种群。

由南到北,青山连绵,在三秦大地的绿色版图上,“秦岭四宝”们和人类一起,畅享“绿色家园”。







来源:新华社